霍山县2017年工业经济工作意见培育壮大石斛产业
2019-09-13 10:53:44
0
为深入推进“工业强县”战略,推动工业经济大发展,现就2017年全县工业经济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
为深入推进“工业强县”战略,推动工业经济大发展,现就2017年全县工业经济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以“两大战新基地” 建设和“311”主导产业培育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为抓手,以创新驱动为动力,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为实现“打造霍山工业升级版,挺进全省工业十强县”奠定坚实基础。
2.发展目标:力争全年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9%,增加值增长10%;实现战新基地产值360亿元;工业固投、技改投资均增长15%;到2017年底,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135家,其中超亿元企业52家;实现纳税超千万元企业8家,500万-1000万元企业10家,超百万元企业40家。
二、工作重点
(一)建设“两大”基地,推进跨越发展
3.倾力打造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战新基地。以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产业为引领,极力构建“1+N”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战新基地专项引导资金作用,深度对接六安安元投资基金,引进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通过“龙头+配套”、“基金+基地”模式,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中集聚、衔接配套,重点发展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核心基础零部件、高端装备特殊合金等关键战略材料、核能用中子吸收材料和辐射屏蔽材料、高端轴承配件、汽车零部件、军民两用高端装备基础件、金属新材料等核心产品,力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在规模效益、龙头企业、创新能力、产业配套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努力建成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力争基地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产值280亿元、税收3.2亿元。
4.全力建设大别山绿色食品战新基地。以迎驾集团为龙头,充分发挥大别山生态资源优势,建立“以基地建设为依托、龙头企业为主体、品牌标志为纽带”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走高端、高品质、高外向度之路;重点发展水饮品、茶叶、石斛、灵芝、百合、油茶、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建设以百万吨生态剐水为主的迎驾野岭产业园、徽熳大别山矿泉水开发、迎驾曲酒技改扩建、宜康万吨绿色食品深加工等重点项目,努力打造国内领先水平的生态食品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食品产业创新基地。力争基地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产值80亿元、税收2.4亿元,
(二)优化“三业”结构,提升发展质效
5.优化升级支柱产业。按照“集群化培育、高端化提升、品牌化带动”的思路,推进传统支柱产业改造提升工程。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引进配套企业,延伸产业链,推动传统支柱产业升级换代,激发工业活力。重点提升水饮品及食品酿造、装备制造、竹材加工、电光源、羽绒及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生产水平,加快推进百万吨生态剐水、应流船舶与海洋及航空工程、忠福机电精密铸造、恒创竹木、春田羽毛精加工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力争全年“311”主导产业实现产值320亿元。
6.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下称战新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依托应流集团、五洲新春集团等企业做大做强高端装备产业;依托中国中药霍山石斛、天下泽雨、回音必制药、天安生物等企业做大做强中药现代化及生物医药产业;依托东磁霍山公司、天易金属、颜钛新材料、森普材料等企业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依托龙鑫金属、汇能汽车、科皖铸造等企业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及军民两用装备产业。认真研究国家关于战新产业的政策、标准,组织企业开展对标、靠标活动,积极组织企业编报项目,争取中央及省、市对战新产业的支持,推动战新企业上水平、上档次。力争全年实现战新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80%以上。
7.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思路,以“产品、企业、产业”升级为主线,坚持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业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全年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50个,加快推进迎驾白酒灌装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溢彩玻璃节能提效改造、世林LED生产线技改、东磁软磁线技改等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5%。
(三)开展“三强”行动,筑牢工业基础
8.开展“强基”行动。实施“工业强基”行动计划,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技术对接,落实人才引进政策,支持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着力提升企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 “四基”能力,支持应流集团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力争全年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工业设计中心2个。
9.开展“强企”行动。实施“工业强企”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中小企业为主体、小微企业为基础的工业发展良性梯队。重点围绕产业链、细分领域和细分市场,制定“专精特新”培育计划;加大扶持力度,培育一批行业“单打冠军”、“配套专家”和“科技小巨人”企业;支持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企业15家、亿元企业10家,新增省、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
10.开展“强龙”行动。实施龙头企业育强计划,将财政投入、土地要素等资源向龙头企业倾斜,支持龙头企业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加快规模扩张、兼并重组、开拓市场、创新发展,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的引领作用,加强协作配合,以龙头带群体,构建龙头带动、专业分工、高效协调的产业体系和产业联盟。力争全年实现产值超10亿元企业5家,超20亿元企业4家。
(四)夯实“三大”支撑,拓展发展空间
11.推动园区升级发展。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为抓手,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要求,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园区发展质效。经济开发区要加快推进国家级循环化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光源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加快推进新材料、新能源、羽绒服装等产业园建设,力争全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60亿元。高桥湾现代产业园要重点发展科技研发、文化教育、健康养生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快应流研发中心、中国中药霍山石斛产业化、辉隆国际会议中心等项目建设,全力争取福建三安集团霍山石斛产业化项目落地,启动石斛特色小镇建设,打造现代服务业和生态保健产业基地,力争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衡山工业园要以高端制造、智能发展为着力点,以两大战新基地建设为支撑,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绿色食品深加工产业,力争全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60亿元。各乡镇工业集中区要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集聚区,打造“一镇一品”升级版。
12.狠抓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四督四保”要求,以“三查三单”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县领导联系重点工业项目、规模企业制度和县主要领导按季调度制度,提高项目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确保全年重点工业项目开工率达90%以上。深入推动迎驾野岭产业园、应流产业园、五洲新春霍山产业园、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园、经开区羽绒产业园、高桥湾石斛产业园、衡山众创园等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科皖军民融合、华润气光互补、颜钛铝银浆、天易金属三期、宜康绿色食品、回音必迁建技改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认真研究省委、省政府“三重一创”重大政策及《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加大工业项目谋划和争取力度,力争全年争取省级以上政策类项目20个。
13.大力推进工业招商。坚持以壮大实体经济为导向、财政贡献为核心、生态环保为底线,积极围绕两大战新基地和“311”主导产业,编制产业招商目录,瞄准国内外重点区域和知名企业,开展建链、强链、延链、补链项目招商。坚持引资、引智、引技并重,实行精准招商、以企招商和园区共建招商。加强区域合作共建,探索发展“飞地经济”,谋划设立合肥经开区霍山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全力争取江汽、奇瑞、合力、安凯、华菱等知名企业到我县建设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力争全年引进工业类投资超亿元项目15个。
(五)实施“三名”工程,打造工业精品
14.培育一批“名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股改挂牌上市和“走出去”,提升企业市场占有率、品牌知晓率、盈利能力和外向度,着力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和 “百年老店”。开展“诚信企业”评选活动,建立并完善诚信企业信息档案和“黑名单”制度,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严格禁止失信企业申报项目、资金和试点示范,真正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惩戒。
15.争创一批“名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企业发展现状,着力培育一批产品性能优、市场占有率高、科技含量高、盈利能力强的优质产品和知名品牌,引入现代要素,厚植企业品牌文化,全力创建省级标准化示范企业和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力争全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5件、省级新产品5个、安徽工业精品4个、省级名牌产品2个。
16.培养一批“名家”。以杰出企业家、新生代企业家及“创二代”企业家培育为主导,注重发现和选树企业家先进典型,引导企业家坚守主业、专注实体,心无旁骛干实业,努力造就一批企业家精英。全年组织10名企业法人或新生代企业家参加北大、清华、浙大等名校EMBA培训,并给予培训费50%配套补助;全年举办2-3场“名师大讲堂”和5-6场专题培训活动。继续组织每年一度的企业家高校培训活动。引导企业重视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建立企业家后备人才库,加强跟踪培养和服务,促其健康成长。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依托霍山职校开展订单式培育,采取“导师+学徒”、“知识+实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育岗位能手和“工匠名家”。继续安排80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工业运行监测、工业企业“四色预警”和企业家培训活动。
(六)实施“三提一换”,激发发展活力
17.两化融合提速。全面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指导企业引进“两化融合”咨询服务机构,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新模式,推动“电商换市”,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和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企业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市场营销等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继续开展“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开展“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示范挂牌(《霍山县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认定管理办法》另行制定),并分别给予每个挂牌项目40万元和20万元奖励。力争全年新培育省、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5家。
18.绿色制造提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绿色化、智能化方向,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引导新兴产业智能化发展。重点以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为引领,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促进能源高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鼓励企业申报省、市级绿色示范工业企业,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壮大绿色产业,以绿色振兴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力争全年实施5个节能改造项目、5个清洁生产技术改造、5个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19.创业创新提效。贯彻落实“双创”各项政策措施,探索设立创业创新扶持基金,推动更多的社会成员兴办经济实体,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二次创业”和“凤还巢”。推进大别山电商产业园、衡山众创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通过市场化方式构建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鼓励发展创客经济,让创业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全年新增民营工业企业100家、个体工商户1000户。
20.盘活重组换新。按照“五个一批”的方式,加快引导资不抵债、扭亏无望、停产半停产且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僵尸企业”平稳退出,加快市场出清,实现“腾笼换鸟、空间换地、技术换新”,力争全年完成10家“僵尸企业”清退工作。强化技术、能耗、环保、安全等标准约束,倒逼低效项目和企业退出,淘汰落后产能,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
三、保障措施
21.强化“工业强县”战略。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核心战略不动摇,大力宣传工业是稳增长的主力军、调结构的主动力、转方式的主战场、促升级的主抓手,进一步营造“重工强工”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增强全社会发展工业、服务工业、支持工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县工业及民营经济领导组要加强督查调度,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工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把工业经济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落实,努力形成强大的工作推动力。
22.加强运行监测。实行工业经济运行调度联席会议制度,坚持经济运行月调度、季分析,县分管领导每季度主持召开调度会,全面系统地分析影响经济运行的各个要素,不断提升工业经济运行分析调控能力,确保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完善并充分发挥工业企业“四色预警”机制作用,有效监测规模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化解。
23.实施精准帮扶。坚持问题导向,扎实开展“暖企行动”和“百名干部进百企”活动,实施“企业诊断”计划,对有需求的企业派驻党建指导员,引导和帮助企业找准在产品、技术、装备、工艺、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制定改造路径,实现升级换代。建立健全有针对性的银政企担对接协调机制,深入推进“税融通”、“转贷通”、“4321”等金融创新工作,鼓励企业开展直接融资。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地产品,积极组织并支持企业参加中博会、工博会、广交会等展会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24.狠抓政策落实。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降成本减轻实体经济企业负担的实施意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继续开展企业减负专项行动,选择10家规模企业作为企业负担监测点,围绕税费、融资、物流、用能等问题加强督查调度,帮助企业“减负松绑”。2017年度继续安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按照市政府工业专项资金支持的范围和标准,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项目建设、降本增效等,力促企业做大做强。(凡享受过县战新基地政策奖补资金的企业,不再重复享受市政府工业专项资金同类奖励。)
25.优化发展环境。严格执行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强化效能问责,开展“百企评部门”活动,严厉追责职能部门拖拉、扯皮、推诿等不作为行为,着力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大力整治经济发展环境,严厉打击破坏经济发展环境和扰乱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进一步营造亲商、安商、重商的良好氛围,打造支持、关爱、成就企业家的良好社会环境,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坚定企业家发展信心。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以“两大战新基地” 建设和“311”主导产业培育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为抓手,以创新驱动为动力,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为实现“打造霍山工业升级版,挺进全省工业十强县”奠定坚实基础。
2.发展目标:力争全年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9%,增加值增长10%;实现战新基地产值360亿元;工业固投、技改投资均增长15%;到2017年底,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135家,其中超亿元企业52家;实现纳税超千万元企业8家,500万-1000万元企业10家,超百万元企业40家。
二、工作重点
(一)建设“两大”基地,推进跨越发展
3.倾力打造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战新基地。以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产业为引领,极力构建“1+N”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战新基地专项引导资金作用,深度对接六安安元投资基金,引进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通过“龙头+配套”、“基金+基地”模式,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中集聚、衔接配套,重点发展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核心基础零部件、高端装备特殊合金等关键战略材料、核能用中子吸收材料和辐射屏蔽材料、高端轴承配件、汽车零部件、军民两用高端装备基础件、金属新材料等核心产品,力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在规模效益、龙头企业、创新能力、产业配套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努力建成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力争基地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产值280亿元、税收3.2亿元。
4.全力建设大别山绿色食品战新基地。以迎驾集团为龙头,充分发挥大别山生态资源优势,建立“以基地建设为依托、龙头企业为主体、品牌标志为纽带”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走高端、高品质、高外向度之路;重点发展水饮品、茶叶、石斛、灵芝、百合、油茶、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建设以百万吨生态剐水为主的迎驾野岭产业园、徽熳大别山矿泉水开发、迎驾曲酒技改扩建、宜康万吨绿色食品深加工等重点项目,努力打造国内领先水平的生态食品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食品产业创新基地。力争基地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产值80亿元、税收2.4亿元,
(二)优化“三业”结构,提升发展质效
5.优化升级支柱产业。按照“集群化培育、高端化提升、品牌化带动”的思路,推进传统支柱产业改造提升工程。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引进配套企业,延伸产业链,推动传统支柱产业升级换代,激发工业活力。重点提升水饮品及食品酿造、装备制造、竹材加工、电光源、羽绒及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生产水平,加快推进百万吨生态剐水、应流船舶与海洋及航空工程、忠福机电精密铸造、恒创竹木、春田羽毛精加工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力争全年“311”主导产业实现产值320亿元。
6.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下称战新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依托应流集团、五洲新春集团等企业做大做强高端装备产业;依托中国中药霍山石斛、天下泽雨、回音必制药、天安生物等企业做大做强中药现代化及生物医药产业;依托东磁霍山公司、天易金属、颜钛新材料、森普材料等企业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依托龙鑫金属、汇能汽车、科皖铸造等企业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及军民两用装备产业。认真研究国家关于战新产业的政策、标准,组织企业开展对标、靠标活动,积极组织企业编报项目,争取中央及省、市对战新产业的支持,推动战新企业上水平、上档次。力争全年实现战新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80%以上。
7.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思路,以“产品、企业、产业”升级为主线,坚持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业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全年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50个,加快推进迎驾白酒灌装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溢彩玻璃节能提效改造、世林LED生产线技改、东磁软磁线技改等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5%。
(三)开展“三强”行动,筑牢工业基础
8.开展“强基”行动。实施“工业强基”行动计划,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技术对接,落实人才引进政策,支持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着力提升企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 “四基”能力,支持应流集团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力争全年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工业设计中心2个。
9.开展“强企”行动。实施“工业强企”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中小企业为主体、小微企业为基础的工业发展良性梯队。重点围绕产业链、细分领域和细分市场,制定“专精特新”培育计划;加大扶持力度,培育一批行业“单打冠军”、“配套专家”和“科技小巨人”企业;支持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企业15家、亿元企业10家,新增省、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
10.开展“强龙”行动。实施龙头企业育强计划,将财政投入、土地要素等资源向龙头企业倾斜,支持龙头企业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加快规模扩张、兼并重组、开拓市场、创新发展,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的引领作用,加强协作配合,以龙头带群体,构建龙头带动、专业分工、高效协调的产业体系和产业联盟。力争全年实现产值超10亿元企业5家,超20亿元企业4家。
(四)夯实“三大”支撑,拓展发展空间
11.推动园区升级发展。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为抓手,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要求,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园区发展质效。经济开发区要加快推进国家级循环化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光源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加快推进新材料、新能源、羽绒服装等产业园建设,力争全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60亿元。高桥湾现代产业园要重点发展科技研发、文化教育、健康养生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快应流研发中心、中国中药霍山石斛产业化、辉隆国际会议中心等项目建设,全力争取福建三安集团霍山石斛产业化项目落地,启动石斛特色小镇建设,打造现代服务业和生态保健产业基地,力争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衡山工业园要以高端制造、智能发展为着力点,以两大战新基地建设为支撑,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绿色食品深加工产业,力争全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60亿元。各乡镇工业集中区要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集聚区,打造“一镇一品”升级版。
12.狠抓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四督四保”要求,以“三查三单”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县领导联系重点工业项目、规模企业制度和县主要领导按季调度制度,提高项目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确保全年重点工业项目开工率达90%以上。深入推动迎驾野岭产业园、应流产业园、五洲新春霍山产业园、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园、经开区羽绒产业园、高桥湾石斛产业园、衡山众创园等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科皖军民融合、华润气光互补、颜钛铝银浆、天易金属三期、宜康绿色食品、回音必迁建技改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认真研究省委、省政府“三重一创”重大政策及《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加大工业项目谋划和争取力度,力争全年争取省级以上政策类项目20个。
13.大力推进工业招商。坚持以壮大实体经济为导向、财政贡献为核心、生态环保为底线,积极围绕两大战新基地和“311”主导产业,编制产业招商目录,瞄准国内外重点区域和知名企业,开展建链、强链、延链、补链项目招商。坚持引资、引智、引技并重,实行精准招商、以企招商和园区共建招商。加强区域合作共建,探索发展“飞地经济”,谋划设立合肥经开区霍山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全力争取江汽、奇瑞、合力、安凯、华菱等知名企业到我县建设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力争全年引进工业类投资超亿元项目15个。
(五)实施“三名”工程,打造工业精品
14.培育一批“名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股改挂牌上市和“走出去”,提升企业市场占有率、品牌知晓率、盈利能力和外向度,着力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和 “百年老店”。开展“诚信企业”评选活动,建立并完善诚信企业信息档案和“黑名单”制度,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严格禁止失信企业申报项目、资金和试点示范,真正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惩戒。
15.争创一批“名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企业发展现状,着力培育一批产品性能优、市场占有率高、科技含量高、盈利能力强的优质产品和知名品牌,引入现代要素,厚植企业品牌文化,全力创建省级标准化示范企业和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力争全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5件、省级新产品5个、安徽工业精品4个、省级名牌产品2个。
16.培养一批“名家”。以杰出企业家、新生代企业家及“创二代”企业家培育为主导,注重发现和选树企业家先进典型,引导企业家坚守主业、专注实体,心无旁骛干实业,努力造就一批企业家精英。全年组织10名企业法人或新生代企业家参加北大、清华、浙大等名校EMBA培训,并给予培训费50%配套补助;全年举办2-3场“名师大讲堂”和5-6场专题培训活动。继续组织每年一度的企业家高校培训活动。引导企业重视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建立企业家后备人才库,加强跟踪培养和服务,促其健康成长。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依托霍山职校开展订单式培育,采取“导师+学徒”、“知识+实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育岗位能手和“工匠名家”。继续安排80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工业运行监测、工业企业“四色预警”和企业家培训活动。
(六)实施“三提一换”,激发发展活力
17.两化融合提速。全面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指导企业引进“两化融合”咨询服务机构,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新模式,推动“电商换市”,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和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企业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市场营销等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继续开展“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开展“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示范挂牌(《霍山县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认定管理办法》另行制定),并分别给予每个挂牌项目40万元和20万元奖励。力争全年新培育省、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5家。
18.绿色制造提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绿色化、智能化方向,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引导新兴产业智能化发展。重点以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为引领,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促进能源高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鼓励企业申报省、市级绿色示范工业企业,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壮大绿色产业,以绿色振兴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力争全年实施5个节能改造项目、5个清洁生产技术改造、5个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19.创业创新提效。贯彻落实“双创”各项政策措施,探索设立创业创新扶持基金,推动更多的社会成员兴办经济实体,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二次创业”和“凤还巢”。推进大别山电商产业园、衡山众创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通过市场化方式构建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鼓励发展创客经济,让创业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全年新增民营工业企业100家、个体工商户1000户。
20.盘活重组换新。按照“五个一批”的方式,加快引导资不抵债、扭亏无望、停产半停产且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僵尸企业”平稳退出,加快市场出清,实现“腾笼换鸟、空间换地、技术换新”,力争全年完成10家“僵尸企业”清退工作。强化技术、能耗、环保、安全等标准约束,倒逼低效项目和企业退出,淘汰落后产能,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
三、保障措施
21.强化“工业强县”战略。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核心战略不动摇,大力宣传工业是稳增长的主力军、调结构的主动力、转方式的主战场、促升级的主抓手,进一步营造“重工强工”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增强全社会发展工业、服务工业、支持工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县工业及民营经济领导组要加强督查调度,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工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把工业经济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落实,努力形成强大的工作推动力。
22.加强运行监测。实行工业经济运行调度联席会议制度,坚持经济运行月调度、季分析,县分管领导每季度主持召开调度会,全面系统地分析影响经济运行的各个要素,不断提升工业经济运行分析调控能力,确保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完善并充分发挥工业企业“四色预警”机制作用,有效监测规模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化解。
23.实施精准帮扶。坚持问题导向,扎实开展“暖企行动”和“百名干部进百企”活动,实施“企业诊断”计划,对有需求的企业派驻党建指导员,引导和帮助企业找准在产品、技术、装备、工艺、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制定改造路径,实现升级换代。建立健全有针对性的银政企担对接协调机制,深入推进“税融通”、“转贷通”、“4321”等金融创新工作,鼓励企业开展直接融资。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地产品,积极组织并支持企业参加中博会、工博会、广交会等展会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24.狠抓政策落实。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降成本减轻实体经济企业负担的实施意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继续开展企业减负专项行动,选择10家规模企业作为企业负担监测点,围绕税费、融资、物流、用能等问题加强督查调度,帮助企业“减负松绑”。2017年度继续安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按照市政府工业专项资金支持的范围和标准,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项目建设、降本增效等,力促企业做大做强。(凡享受过县战新基地政策奖补资金的企业,不再重复享受市政府工业专项资金同类奖励。)
25.优化发展环境。严格执行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强化效能问责,开展“百企评部门”活动,严厉追责职能部门拖拉、扯皮、推诿等不作为行为,着力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大力整治经济发展环境,严厉打击破坏经济发展环境和扰乱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进一步营造亲商、安商、重商的良好氛围,打造支持、关爱、成就企业家的良好社会环境,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坚定企业家发展信心。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