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石斛新闻

石斛新闻

“仙草霍山石斛”治好“乡思病”

2021-06-25 12:10:32 0
大别山腹地的霍山县,出产一种被誉为“十大仙草”之首的稀有特产——石斛。  地处原水电供区的太阳乡,就是霍山石斛核心产区之一。这里的村民很早就有种

大别山腹地的霍山县,出产一种被誉为“十大仙草”之首的稀有特产——石斛。

  地处原水电供区的太阳乡,就是霍山石斛核心产区之一。这里的村民很早就有种植石斛的传统。然而,由于过去道路、电力等因素条件制约,石斛的生产、加工难以扩大规模,零星种植的石斛,难成规模,不见效益。村里大多数人还是离乡背井,去上海、江苏等地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的老、小的小。时间一长,外面的人儿思故乡,家里的娃娃想爹娘,成了很多候鸟打工人和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一块心病。

  群众要脱贫、乡村要振兴,没有“人”可不行,必须培育家乡的“梧桐树”,引回自己的“金凤凰”。当地党委政府意识到这一点,便在吸引投资、提供就业岗位上动脑筋。徐杰,作为镇里招商引来的安徽一家知名石斛开发企业的技术经理,见证了群众“回乡就业、回乡创业”这一“反转”——

  52岁的徐杰,村里有人称他是守“斛”人。2018年,他来到太阳乡金竹坪村,成为了这家企业三个原产地基地之一的“掌门人”。刚来那会儿,村里扶贫工作已经展开,镇村领导找到他,山区为了守护绿水青山,不引进有污染的企业,希望石斛加工这样的“绿色产业”能扩大生产规模,提供就业岗位,让村里聚少离多的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可让徐杰犯愁的是,要想扩大生产,就得购买先进的烘烤电器设备,问题是设备买来了,村里的电却跟不上:当时,村里用的还是小水电,电压不稳,无法恒定烘烤机器的温度,更闹心的是,隔三差五停电,会让一茬的新鲜石斛直接报废,甚至连设备也一起烧毁。2019年之前,只招收了20来人,用人工柴火方式烘烤和仅有的几台烘干机制作石斛。效率低,一遇到停电,还得用柴油发电机“顶”上,抓产量也是捉襟见肘。扩大生产?徐杰一直下不了这个决心。

  2019年底之后,情况有了改观。国网安徽电力接收了霍山水电供区,太阳乡作为首批电网改造的乡镇,利好消息接踵而来:变压器换成了大个儿,木头杆变成了水泥杆,裸导线换成了绝缘线,经过一年的建设,2020年底,一座崭新的35千伏白马变电站又在离加工站500多米的地方“落户”,电的问题解决了!

  徐杰这下有底气了,向公司申请,一口气购置了11台2000瓦的石斛枫斗加工烘焙机、一台每小时产量达30公斤的提香机,流水线上,还增加多种电器辅助设备。新设备就位,产量上去了,需要的岗位自然多起来。

  2020年,加工驿站多次“扩编”,招聘当地员工,消息不胫而走,远在上海、江苏的村民闻讯纷纷回乡就业,如今,驿站已经有了固定员工70多人,大多数来自附近村子。2021年2月,正值石斛采摘加工的旺季,徐杰管理的“枫斗加工驿站”车间外,停放着五十多辆电动车和几台私家车,这都是驿站聘请的员工们的。徐杰介绍说,村民本地就业,有的解决了留守孩子长年无人照管的问题,有的家里老人得到了妥善照顾,烟火气回来了,亲情温情留住了,乡里乡邻和睦共处,乡村精神文明面貌也得到了巨大改善。他介绍,2020年一年,支付员工的工资就达到200多万,2021年还要更多。更重要的是,家门口的“仙草”产业,治好了群众们萦绕心间的“乡思病”。

  徐杰如数家珍般地介绍员工情况:今年37岁的张学平,去年从上海一家食品公司回乡,在石斛加工驿站工作。加工驿站采取的是计件制,工作时间自由,张学平既能有不错的收入,又能照顾上初中的孩子和家中两位老人,她家不但在2020年脱了贫,加上她和在浙江打工的丈夫努力,如今还开上了私家车;50多岁的黄继宝,双腿残疾,如今两口子都在加工驿站帮工,每月能有将近5000元的收入,供应在外读大学的儿子升造;不少在这里工作的员工,还有了下一步打算:利用自家山地,就地种植石斛、茶叶、香菇,发展自己的小产业......

  “我们赶上好机遇了!”徐杰说,“要不是水电供区的改造这一造福群众的实事,我们的企业哪能这么快发展?哪有这么多就业岗位提供给他们?”

  初春的阳光下,一栋白色的车间掩映在绿水青山之间,“九仙尊枫斗加工驿站”的招牌远远就能看到,“用勤劳双手、创美好生活”的标语格外醒目。驿站车间里,50多当班员工有说有笑,用古法编织着石斛枫斗,也编织着她们的美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