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霍山石斛 > 霍山铁皮石斛

霍山铁皮石斛

大话石斛——记录两千年的中华仙草霍山石斛

2020-02-26 11:51:17 0
一 汉朝——医书首现1 汉代《神农本草经》,第一次出现了石斛的身影:石斛,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一名林兰,一名禁生,一名石
一 汉朝——医书首现
1 汉代《神农本草经》,第一次出现了石斛的身影:
石斛,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一名林兰,一名禁生,一名石遂。生山谷。
这里只说是石斛,没有说是何种石斛,从石斛的疗效中也无法做出判断。

这里提到了六安,应该就是我们的霍山石斛(当然,还不能百分百确定)。
不过,我好奇的是古人为何七月八月采呢?我们现在一般是秋冬季节采石斛,因为秋冬季节温度低,温差大,石斛水分少,营养沉淀的多,药用价值更高。

二 唐朝——皇家贡品,辉煌盛世


唐朝不仅是我们华夏民族经济政治上最为辉煌的年代,霍山石斛的应用和发展同样如此。霍山石斛在唐朝的辉煌表现在两个方面:医书的大量记载,出现了很多包含石斛的药方;霍山石斛在唐朝成为皇

家贡品,需求量很大。

1 医书的大量记载,出现了很多包含石斛的药方。

南北朝的陶弘景,在其医书《本草经集注》中,首次描述了石斛的外观特征:
生石上,细实,桑灰汤沃之,色如金,形似蚱蜢髀者为佳。


蚱蜢髀就是蚱蜢的大腿,一头粗一头细,从这点判断,应该是霍山石斛无疑。
另外,此书首次提到了“木斛”:生栎树上者,名木斛,其茎形长大而色浅。这会不会是现在的铁皮石斛呢?



另外还有苏敬等编著的《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药王孙思邈编著的《千金翼方》,其中都有石斛的记载以及各种药方。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宋朝——历史转折,开始衰落
宋朝分为北宋南宋,霍山石斛在宋朝的遭遇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相比于唐朝的230斤和50斤,宋朝只有40斤和10斤。这已经给我们提了一个醒:要可持续发展,边采边种,不能掠夺式地滥挖滥采。
2 南宋——几乎绝迹


而到了南宋,朝廷偏居一隅,隔着长江与金对峙。不幸的是,霍山不在统治区域内,人们根本接触不到霍山石斛。南宋文人甚至发出来这样的感慨:药谱知曾有,诗题得未尝。


说一句题外话:铁皮石斛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呢?就是南宋。
南宋《本草图经》中说:石斛,以广南者为佳。如此看来,两广、江浙已经成为了药用石斛的主要产地了。
看来铁皮石斛历史也算悠久了。


四 明朝——几乎绝迹,还出现了仿冒品


由于唐宋时期的过度开采,霍山石斛在明朝时期难觅踪迹。翻遍明朝医书,几乎没有关于霍山石斛的记载。
即使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说“石斛名义未详”。
另外,由于李时珍先生大力提倡川石斛:今蜀人栽之,呼为金钗花。川石斛成为明朝时期的流行药材。
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朝代一流行啊。


此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明朝出现了最早的仿冒品。
明李嘉谟《本草蒙筌》中记载:生溪石上者名石斛,折之似有肉中实;生栎木上者名木斛,折之如麦秆中虚。石斛有效难寻,木斛无功易得。卖家多采易者代充,不可不预防尔。


没想到明朝就有假的石斛了。不知道明朝有没有315晚会,有没有方舟子?





五 、清朝——重振与假货并存


经过了一个朝代的休养生息,霍山石斛在清朝又重焕生机。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到:
霍石斛,出江南霍山,形似钗斛,细小。彼士人以代茶茗,云极解暑醒脾,止渴利水,益人气力。近年江南北盛行之,有不给。



虽然霍山石斛在清朝名声大振,但是假货问题却愈演愈烈。
还是这本《本草纲目拾遗》,其中记载到:市贾以凤兰根伪充,但凤兰形直不缩,色青黯,嚼之不黏齿,味微辛。不知道这里的凤兰是啥子?会不会是现在的河南石斛(平头兰)?大家觉得呢?



清朝的《本草经解要》,首次出现了霍山石斛峭壁采摘的记录:
采者自巅顶缒巨缒而下及山腰,用器极力搜剔,令纷纷堕落,始就涧谷捡取,亦至危险亦。


六、 新中国建国后——难觅踪迹
由于数百年来只采集而不培育致使野生资源稀少,濒临灭绝。1950-1975年间,医药公司每年只收购霍山石斛1-5公斤鲜货,后渐难收到。



七 、80年代——从野生到人工种植
由于野生霍山石斛越来越少,甚至快要绝迹。国家开始想办法进行人工种植。1981年,霍山石斛野生改家种实验,被安徽省科委列为重点科研项目。县医药公司同安徽大学、安徽农学院、安徽中医学院成立霍山石斛研究组,并建立实验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