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石斛知识

石斛知识

成长中的石斛 从野生到人工种植

2020-03-21 09:14:42 0
  龙陵属横断山脉南延的高黎贡山山系,海拔535米—3001.5米,年平均气温14.9℃,年日照时数2071小时,无霜期300天左右,年降雨量2

  龙陵属横断山脉南延的高黎贡山山系,海拔535米—3001.5米,年平均气温14.9℃,年日照时数2071小时,无霜期300天左右,年降雨量2100毫米,相对湿度84%,森林覆盖率54.6%,是石斛生长的“天然居室”,广大山区分布着丰富的野生石斛资源。全国野生石斛共有79个种2个变种,云南省有46个种,龙种陵约有40余种,代表种紫皮石斛(齿瓣石斛)分布广、产量高、质量好。

  从野生到人工种植

  龙陵当地人称石斛为“黄草”、“吊兰花”。自古以来龙陵民间就有因其花美而栽培观赏的历史,并且民间历代都将石斛做为中草药偏方运用。

  据《龙陵供销社志》记载:1952年龙陵供销社成立,1953年开始收购“黄草”,不分品种、新老条混收,价格为0.8元/公斤(干草),主要供应国内的一些医药公司。

  据龙山镇核桃坪村村民张明学回忆,1966年供销社“黄草”收购价格上升,依然是不分品种、新老条混收,20厘米以上条为4.5元/公斤、20厘米以下条为6.5元/公斤,当时工价0.48元/工,每人每天可采10余公斤鲜草。

  1969年,张明学发现从山上采回来的“黄草”有许多新芽,于是便萌生了人工栽培“黄草”的念头。他将200余丛“黄草”贴在梨树、核桃树上仿自然栽培,基本无病害,栽培获得成功。由于当时正值“文革”期间,此试验只能悄悄进行,同时,由于各种原因的干扰栽培并没有深入。

  1980年浙江药商到龙陵考察“黄草”资源,于1981年开始在龙陵及周边县区收购“黄草”加工枫斗。当时混合草3元/公斤(鲜草),收购量大,如:河头街天(“街天”为5天一次的集市交易)一天收购量约一吨。自此,龙陵野生石斛开始被掠夺性采摘。1983年至1985年以收购“虫草”(学名梳唇石斛)为主,“虫草”混合草的价格1983年为3元/公斤,1984年为7元/公斤,1985年为14—15元/公斤,当时“紫草”(即紫皮石斛,学名齿瓣石斛)的价格则略低。1985年浙江药商开始分级收购“紫草”,一年生白条为14—15元/公斤,老条为1元/公斤。随着野生资源的日益枯竭,紫皮石斛价格一路攀升:1995年,一年生白条40—50元/公斤,老条2元/公斤;2000年,一年生白条60—70元/公斤,老条10—15元/公斤;2007年,一年生白条170—190元/公斤,做种的白条240元/公斤,做种的丛草180—220元/公斤。

  浙江药商进驻龙陵大量收购“黄草”后,龙陵本地出现了为浙江药商进行代收的商家,如许有富、饶万保、李成林等人。1989年至1990年期间,这些代理商到浙江考察,发现“黄草”利润空间大,回来后开始查阅资料,自此,石斛的学名才被龙陵人认知。

  加大力度 发展技术

  自代理商从浙江考察回来后,代理商及一些农户有意或无意地将老草丢在背阴处的草房、瓦房上,捆绑或用棕包裹挂在树上、房屋上,大都能生根发芽,年底可收获一定的白条,且所收获白条品质近似野生,能以野生石斛的价格出售。

  1995年,原河头乡的张明学、饶万保、李成林、饶万林等人将老草仿自然栽培,种植在家边的各种活树上,部分农户也跟着试验。此法被群众称为“仿自然种植模式”,但这一栽培方法不便于管理,干旱之年死亡率非常高。

  1998年—1999年,龙山镇尹兆场村的段生启将直径10厘米左右的密通花树按45°角、株行距4.5米移植在自家菜地上,将紫皮石斛丛草在距地面50—60厘米的高度固定在移植树的两边,栽培获得成功,这一方法带动了部分农户种植,此法被群众称为“移活树种植模式”。

  1999年,龙山镇尹兆场村的杨家帮用台杉树圆木搭成高80厘米、相距20厘米的种植基础,将紫皮石斛丛草固定在圆木两侧,栽培获得成功,此法被群众称为“独横木种植模式”。

  2002年,龙山镇河头村的赵永顺用木板边皮板制成简易木槽,用树皮做基质在平房顶进行栽培,此法较先前的两种模式更便于管理,产量更高。2003年,原文体局干部段兴恩对此法加以改进,用木板制成下底宽10—15厘米、边高15—20厘米、上口宽15—20厘米的木槽,将石斛种苗按10厘米株距固定在槽内,用树皮和羊粪混合成基质栽培,此法被群众称为“槽栽模式”。此模式和“移活树种植模式”配套在龙陵县职业中学教学基地共栽培5亩获得高产,自此,龙陵石斛集约化栽培模式开始成型。

  2005—2006年,龙山镇尹兆场村的王加华将台杉树砍除枝叶带根横植于台地上,将石斛种苗固定在台杉树干两侧,此法能保持台杉树成活,延长了种植年限,使“独横木种植模式”得以创新。

  2006年,象达乡朝阳村的张显正采用搭建80厘米高、1.2米宽的栽培床,用腐殖土混合刨花做基质,按15厘米株行距垒基质栽培,此法较省材料工时,被群众称为“床栽模式”,得到大面积推广。目前龙陵石斛生产中,以“床栽模式”为主,其他几种模式并存,且各有优势。

  政府重视、规划发展

  2000年,龙陵县委政府把石斛产业做为一项特色产业来抓,制定出台了石斛产业扶持政策,充分调动了群众发展的积极性,使全县石斛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2008年7月,龙陵石斛协会成立;2009年1月,龙陵组建“富民石斛专业和作社”;2009年6月,云南省《紫皮石斛》地方标准由省质监局发布,同年10月1日正式实施;2011年7月,紫皮石斛(齿瓣石斛)药材标准正式收入《云南省中药材标准》第七册;2011年10月,成功审报注册“龙陵紫皮石斛”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1年11月,龙陵荣获“中国紫皮石斛之乡”称号;2012年1月9日,龙陵县石斛研究所成立。

  到2011年底,龙陵县石斛种植面积达173.5万平方米,实现产值1.29亿元,种植户达6000多户,形成了“政府+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种植品种以紫皮石斛为主,搭配部分铁皮石斛和兜唇石斛(俗称“水草”)。

  根据龙陵县委政府的石斛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全县计划石斛种植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产值达15亿元,主导自然树、移活树仿野生种植模式,回归自然,提高龙陵紫皮石斛的品质及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