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石斛知识

石斛知识

论文:铁皮石斛人工栽培变异体1到5号的生药学研究

2020-02-29 09:31:32 0
摘 要: 铁皮石斛系兰科石斛属植物,为我国传统名贵药材, 而人工栽培条件下的铁皮石斛产生了6种以上的自然变异体。本实验以2010版

摘 要: 铁皮石斛系兰科石斛属植物,为我国传统名贵药材, 而人工栽培条件下的铁皮石斛产生了6种以上的自然变异体。本实验以2010版药典为依据,通过形态、组织、显微、理化等鉴定手段,对铁皮石斛的自然变异体进行生药学鉴定、分析,从而为从不同变异体中找出高产、优质的品种奠定基础,为药用濒危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铁皮石斛; 人工栽培种; 变异体; 生药学研究

 

1. 引言

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系兰科石斛属植物[1],为我国传统名贵药材,以新鲜或干燥的茎入药。在《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中均被列为上品,被誉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具有“养阴生津,润喉护嗓,温胃明目,补肾益力,延年益寿”的功效[2]。

作为疗效显著的濒危药用植物铁皮石斛资源,近年来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目前,铁皮石斛的人工栽培技术趋于成熟,浙江、云南等省区均有大面积栽培[3]。但人工栽培条件下的铁皮石斛产生了6种以上的不同形态,这就带来了产品良莠不齐,伪品较多,优良品种选择困难,成分含量存在差异等诸多问题。因此,以2010版药典为依据,通过形态、组织、显微、理化等鉴定手段,对铁皮石斛的自然变异体进行生药学初步研究,为从不同变异体中找出高产、优质的品种提供依据。

图1—图5分别为5种铁皮石斛人工栽培变异体植株形态,实验将对铁皮石斛Ⅰ—Ⅴ号变异体进行生药学鉴定、分析,以初步探究其与药典所载正品铁皮石斛之间的差异。

图1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Ⅰ号植株形态

 

图2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Ⅱ号植株形态

 

图3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Ⅲ号植株形态

 

图4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Ⅳ号植株形态

 

图5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Ⅴ号植株形态

2. 实验仪器

UV-4802H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HS10260D型超声提取器、TG16-WS台式高速离心机、HH-6型数显恒温水浴锅、CS101型电热鼓风干燥箱、NiKon-YS100型生物显微镜、QP-Ⅲ生物组织切片机、CS-Ⅳ型摊片烤片机、BM-Ⅵ型生物组织冷冻包埋机、TS-12A生物组织自动脱水机、DSC-W130数码照相机、ZF8-三用紫外分析仪 

3. 形态 鉴别

3.1 植物材料来源

实验材料采自三个公司(免)铁皮石斛种植基地。经相关专家鉴定,暂定为铁皮石斛自然变异体。

3.2 植物形态

3.2.1 Ⅰ号变异体植物形态

植株倒伏,茎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35—120厘米,粗2.75—5.50毫米,不分枝,节间长2—3.5厘米;叶数列,长4—7厘米,宽14—21毫米;叶鞘略带紫斑;总状花序生于茎上端,具2—4朵花;花序柄长6—8毫米,基部具有2—3枚短鞘;花被片黄绿色,唇瓣宽卵形,唇盘在中部以上具1个大的紫红色斑块并且密布绒毛,其后方具1个黄色马鞍形腁胝体;花蕊柱绿白色,上半部生有许多先端紫色的毛,中部具有茄紫色斑块;药帽粉红色,顶端2裂,裂片尖齿状。花期4—6月。

 

图6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Ⅰ号

1、全株 2、茎倒伏 3、叶 4、茎 5、花序 6、7 花 8、萼瓣 9、蕊柱 10、药帽(放大)

3.2.2 Ⅱ号变异体植物形态

多年生附生草本,茎直立,圆柱形,长8.7—45厘米,粗1.39—3.33毫米,不分支,具多节,节间长1—3厘米,常在中部以上互生3—5枚叶;叶二列,纸质,长圆状披针形,长3—7厘米,宽0.7—1.5厘米,叶厚0.33—0.72毫米,先端钝钩转不明显,两面光滑无毛,基部下延为抱茎的鞘。整株植物比较矮小,植株显得比较瘦弱,茎上的膜质鞘呈灰白色。总状花序常从落了叶的老茎上部发出,具2—3朵花;花序柄长10.3毫米,基部具1枚短鞘;花序轴回折状弯曲,长10.9毫米;花苞片干膜质,浅白色卵形长约3毫米,先端钝;花梗和子房黄绿色;花开展,萼片淡黄白色,茎基部稍带黄绿色,花瓣黄绿色,长圆状,长约1.4厘米,宽4—6厘米,先端尖锐,具5条脉;侧萼片基部宽4.3毫米,萼囊圆锥形,长约6.54毫米,末端圆形;唇瓣黄绿色,宽卵形,长10—12毫米,宽8—10毫米,不明显2裂中部反折,先端钝,基部稍楔形,唇盘在中部前方具1个大的紫红色斑块并且密布绒毛,其后方具1个黄色马鞍形的胼胝体;蕊柱绿白色,长约3毫米,先端2侧各具1个紫点;蕊柱足黄绿色,中部具有1个紫色的斑块,末端紫红色﹑与唇瓣连接的关节强烈增厚;药帽粉红色,近椭圆形,顶端近锐尖并且2裂。

图7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Ⅱ号

1、整体植株 2、花 3、植物叶 4、植株茎(放大)

 

图8 铁皮石斛变异体Ⅱ号花解剖图

1、萼片 2、萼瓣 3、叶片 4、药帽 5、花蕊柱 6、胼胝体

 

3.2.3 Ⅲ号变异体植物形态

茎丛生,圆柱形,鲜品高5.2~31.2cm,直径2.81~6.52 mm,节间距0.78~4.8 cm,叶长2.9~5.8 cm,叶宽0.82~1.86 cm,叶厚0.48~0.75 mm;干品的高度和节间距跟鲜品差不多,直径为1.73~3.21 mm。上部茎上有时生根,长出新植株,干后呈青灰色。叶纸质,长圆状披针形,叶鞘具紫斑,鞘口张开,常与叶留下一个环状间隙[7]。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Ⅲ号,根部细小,硬度大,是外部形态鉴别于其他品种的主要依据。

总状花序常生于无叶的茎上端,长1.8~4.2cm,会这桩弯曲,常具2~4花;总花梗长约1cm;苞片干膜质,淡黄色,长4~6cm;花被片黄绿色,长约1.9cm中萼片盒花瓣相似,长圆状披针形,宽约3.5~4.2mm,顶端尖锐,侧萼片镰状三角形,基部宽约1cm,顶端急尖;萼囊明显;唇瓣卵状披针形,反折,比萼片略短,不裂开或不明显三裂,基部边缘内卷,唇盘被乳突状毛,具紫红色斑点。花期4~6月[7]。

图9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Ⅲ号

1、全株 2、茎 3、叶 4、花序 5、花 6、萼瓣(放大)

3.2.4 Ⅳ号变异体植物形态

茎丛生,圆柱形,鲜品高2.8~30.5 cm,直径2.9~6.64 mm,节间距0.85~3.1 cm,叶长2.2~6.7 cm,叶宽1.95~0.335 cm,叶厚0.34~0.78 mm;干品的高度和节间距跟鲜品差不多,直径为1.84~3.36 mm。上部茎上有时生根,长出新植株,干后呈青灰色。叶纸质,长圆状披针形,叶鞘具紫斑,鞘口张开,常与叶留下一个环状间隙。总状花序常生于无叶的茎上端,长1.8~4.2cm,会这桩弯曲,常具2~4花;总花梗长约1cm;苞片干膜质,淡白色,长4~6cm;花被片黄绿色,长约1.9cm中萼片盒花瓣相似,长圆状披针形,宽约3.5~4.2mm,顶端尖锐,侧萼片镰状三角形,基部宽约1cm,顶端急尖;萼囊明显;唇瓣卵状披针形,反折,比萼片略短,不裂开或不明显三裂,基部边缘内卷,唇盘被乳突状毛,具紫红色斑点。花期4~6月。

图10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Ⅳ号

1、全株 2、花(放大)

 

3.2.5 Ⅴ号变异体植物形态

茎直立,圆柱形,长20.2—48.2厘米,粗3.29—7.40毫米,不分枝,具多节,节间长15.60—25.32毫米,常在中部以上互生20—25枚叶;叶二列,纸质,长圆状披针形,长29.12—66.03毫米,宽13.77—17.94毫米,先端渐尖且常钩转,叶表面常扭曲,基部下延为包茎的叶鞘,叶鞘具多数紫色斑点,老时其上缘与茎松离而张开。总状花序从落了叶的老茎中上部发出,具3—5朵花;花序柄长5—10毫米,基部具2—3枚短鞘;花序轴回折状弯曲 长2—4厘米;花苞片干膜质,浅白色,卵形。长5—7毫米,先端稍钝;萼片和花瓣黄绿色,近相似,长圆状披针形,长约1.8厘米,宽4—5毫米,先端锐尖具5条脉;侧萼片基部较宽约1厘米;萼囊圆锥形,长约5毫米,末端圆形;唇瓣白色,基部具1个绿色或黄色的胼胝体,卵状披针形,比萼片稍短,中部反折,先端急尖,不裂或不明显3裂,中部以下两侧具紫红色条纹,边缘多少波状;唇盘密布细乳突状的毛,并且在中部以上具1个紫红色斑块;蕊柱黄绿色,长约3毫米,先端两侧各具1个紫点;蕊柱足黄绿色带紫红色条纹,疏生毛;药帽白色,长卵状三角形,长约2.3毫米,顶端近锐尖并且2裂。花期4-7月。

图11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Ⅴ号

1、植株 2、茎 3、花 4、叶

4. 性状鉴别

4.1 Ⅰ号变异体性状鉴别

鲜品,茎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 长约35—120厘米,直径2.75—5.50毫米。表面灰绿色、黄绿色带光泽,具纵纹,节明显,节上有膜质叶鞘。质地柔韧,易折断,断面平坦,绿色至灰绿色。气微,嚼之味淡,久后稍有黏滞感,且多纤维。

干品,呈细长圆柱形,长约25—60厘米。表面金黄色至淡黄褐色,常见残留的叶鞘纤维。质坚实,略韧,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无味,嚼之味淡。

 

图12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Ⅰ号药材图

1、鲜品 2、干品

 

4.2 Ⅱ号变异体性状鉴别

铁皮石斛茎经干燥后入药或经物理加工后制成名贵中药材——枫斗。干燥后的药材茎干扁圆柱形,长12—48厘米,直径1.06—2.19毫米,节间0.7—2.8厘米,表面黄色带光泽,具纵纹,节上有花序柄痕及残存叶鞘。叶鞘短于节间,节褐色,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纤维状。气微,嚼之没有粘性,纤维很多,微甜。品质要求:鲜品以色黄绿、饱满多汁、嚼之发黏为佳;干品以色金黄、有光泽、质柔韧者为佳。

图13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Ⅱ号药材图

1、鲜品 2、干品

4.3 Ⅲ号变异体性状鉴别

茎干后扁圆柱形,长10~45cm,直径1.5~5.0mm,节间距0.5~2.5cm,表面黄色带光泽,具纵纹,节上有花序柄痕及残存叶鞘。叶鞘短于节间,节褐色,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纤维状,鲜品茎粗3~7mm,表面黄绿色或墨绿色,叶鞘灰白色。气微、味淡、嚼之有粘性,微甜[8]。

图14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Ⅲ号药材图

1、 干品 2、鲜品

4.4 Ⅴ号变异体性状鉴别

茎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约20.2—48.2厘米,直径约3.29—7.40毫米,幼茎黄绿色,老茎褐绿色,表面光滑,节明显,色深。节上有膜质叶鞘,其表面有多数紫色斑点。肉质,多汁,少纤维。断面浅黄绿色,易折断。气微,味甜,嚼之有黏性

图15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Ⅴ号药材图

1、鲜品 2、干品

5. 显微鉴别

5.1 茎的显微鉴别

5.1.1 Ⅰ号变异体茎的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①表皮细胞由1列细胞组成,扁平,外被黄色角质层,有的外层可见无色的薄壁细胞组成的叶鞘层,边缘呈不规则波状 ②基本薄壁组织细胞呈多角形,大小相近,占据茎横切面的绝大部分, 其间散在多数维管束 ③维管束为有限外韧型,略排成4—5圈。

图16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Ⅰ号茎横切面详图(10×40)

                     1、叶鞘 2、角质层 3、表皮 4、薄壁细胞 5、维管束

 

 

5.1.2 Ⅱ号变异体茎的显微鉴别

表皮细胞一列,整个表皮形状深波浪形,有的地方凹陷比较大。基本薄壁细胞大小较显著,散有多数维管束,略成6—7圈。

图18 铁皮石斛变异体Ⅱ号茎的横切面详图

1、 表皮 2、基本薄壁细胞 3、维管束

 

5.1.3 Ⅲ号变异体茎的显微鉴别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Ⅲ号茎横切面:①表皮细胞1列,扁平,外壁及侧壁稍增厚、微木化,表皮细胞及角质层形成内褶皱较明显。②外被黄色角质层, 有的外层可见无色的薄壁细胞组成的叶鞘层。③基本薄壁组织细胞多角形,大小相似,其间散在多数维管束,略排成4~5圈。④维管束外韧型,外围排列有厚壁的纤维束,有的外侧小型薄壁细胞中含有硅质块。

Ⅲ号变异体维管束:①薄壁细胞类圆型,占据茎横切面的绝大部分。②韧皮部外具有众多木纤维,③木质部中的导管壁较薄。④木质部导管单个或数个聚集,径向稀疏排列成放射状,导管旁有纤维束。⑤木质部中的导管壁较薄,具木纤维,少部分维管束内外两端都具有木纤维。

图19 铁皮石斛变异体Ⅲ号茎的横切面详图

1、角质层 2、表皮细胞 3、薄壁细胞 4、双韧维管束

 

图20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Ⅲ号维管束详图

1、薄壁细胞 2、韧皮部 3、木纤维 4、木质部 5、导管

 

5.1.4 Ⅳ号变异体茎的显微鉴别

本品茎横切面具有限外韧型维管束;茎最外层为具保护膜(叶鞘),可与皮层剥离,棱上是有限外韧型维管束,韧皮部外具有众多木纤维。角质层黄色与表皮紧密相连;表皮为l~2列外壁增厚的细胞组成。薄壁细胞类圆型,占据茎横切面的绝大部分;有限外韧型维管束众多,散生于整个横切面。韧皮部外侧有众多纤维,呈半环状排列,壁厚;木质部中导管壁比较薄,具木纤维,少部分维管束内外两端都具有木纤维,茎老化程度越大,这一现象就越明显。

图21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Ⅳ号维管束详图

1、叶鞘维管束 2、表皮细胞 3、有限外韧型维管束 4、基本薄壁组织细胞

5、纤维束 6、韧皮部 7、木质部

图22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IV号叶横切面详图

1、表皮细胞 2、基本薄壁组织细胞 3、维管束 4、木质部 5、韧皮部

本品叶横切面显示叶面不定弯曲,切面内明显看出维管束以及散在的基本薄壁细胞。

5.1.5 Ⅴ号变异体茎的显微鉴别

茎类圆形,边缘不规则波状,甚至向内凹陷较深。表皮细胞1列,扁平,外壁及侧壁增厚、木化,外被黄色角质层,其外常包被薄壁组织组成的膜质叶鞘。基本薄壁组织细胞密布,大小相差不大,围绕维管束的一圈薄壁细胞较小。散在多数外韧型维管束,略排成4~5环,外围纤维束新月形或半月形,多由2列纤维组成。

图23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Ⅴ号维管束详图

1﹑膜质叶鞘 2﹑表皮 3﹑叶鞘维管束 4﹑基本薄壁细胞 5﹑茎维管束 6、纤维束 7﹑韧皮部 8﹑木质部

图24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Ⅴ号叶横切面详图

1、表皮 2、维管束 3、基本薄壁细胞 4、纤维束 5、韧皮部 6、木质部

叶呈不规则卷曲,表皮细胞1列,上表皮细胞较大,近方形。下表皮细胞较小,类椭圆形,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为等面叶。

 

5.2 粉末鉴别

 

5.2.1 Ⅰ号变异体粉末鉴别

粉末:气清香, 味甘、微涩,灰黄色至黄绿色。①表皮细胞纺锤形,壁连珠状增厚 ②可见草酸钙针晶,长10—30um,针晶多成束 ③淀粉粒较小,圆形、长卵形或椭圆形,直径2—6um ④小型薄壁细胞中含有硅质块 ⑤多为螺纹导管,少数为网纹及具缘纹孔导管

 

图25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Ⅰ号粉末图(10×40)

1、草酸钙针晶束 2、硅质块 3、纤维 4、导管 5、淀粉粒 6、表皮细胞

 

 

5.2.2 Ⅱ号变异体粉末鉴别

将茎干粉碎后取极细粉末少许,于载玻片上,加水合氯醛透化加载玻片后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①可见不规则的表皮细胞众多,②木纤维壁稍厚,③也可见导管和大量的草酸钙针晶束,④可见束鞘纤维及含硅质块的细胞,淀粉粒极少。针晶大小30*2.5µm,淀粉粒大小1.5*2.5µm—5*2.5µm。

图26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Ⅱ号粉末图(10×40)

1、纤维 2、草酸钙针晶簇 3、导管 4、淀粉粒 5、含硅质块 6、表皮细胞(放大)

 

5.2.3 Ⅲ号变异体粉末鉴别

气微,味甘、嚼之有粘性,黄褐色。①淀粉粒相对多,单粒,卵形,类球形或椭圆形,直径5~20um,有的较小3~4复粒,大粒层纹隐约可见。②集聚在一起的多个硅质块细胞,直径5~11 um 。③草酸钙针晶多见,束长28~112 um。④茎表皮细胞表面观长条形,长多角形或类多角形,直径17 ~38um,纹孔稀少或不明显。⑤束鞘纤维呈长梭形,直径17~26 um,有的边缘呈齿状突起,纹孔甚少,孔沟稀疏。⑥导管多为梯形导管,少数为螺纹及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0~35um,长68~100um。

图27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Ⅲ号粉末图(10×40)

1、 淀粉粒 2、硅质块 3、草酸钙针晶束 4、表皮细胞 5、束鞘纤维 6、导管

 

5.2.4 Ⅳ号变异体粉末鉴别

粉末:①螺纹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聚集存在;②淡黄色表皮细胞碎片多见,2~4个表皮细胞聚集在一起,细胞类长方形或多角形,两层壁,无增厚现象,长150~250 um,宽100~150 um;③偶见草酸钙针晶束,单个散在,长短不一,长15~27um。④淀粉粒散在较多,直径2~6um

图28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Ⅳ号粉末图(10×40)

1、淀粉粒(放大) 2、草酸钙针晶束 3、表皮细胞 4、硅质块 5、纤维 6、螺纹导管

 

 

5.2.5 Ⅴ号变异体粉末鉴别

表皮细胞纺锤形,壁连珠状增厚,淀粉粒密布,较小,类圆形或椭圆形,大小1.5×2.5—5×2.5µm。草酸钙针晶常见,多成束,长可达36µm,多见于近表皮处。硅质块类圆形多见于维管束旁。导管多为网纹导管。纤维呈束排列在维管束周围,有的边缘呈齿状突起纹孔甚少,孔沟稀疏。

图29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Ⅴ号粉末图(10×40)

1﹑针晶束 2﹑表皮细胞 3﹑梯纹导管 4﹑硅质块 5﹑纤维 6﹑淀粉粒

 

6. 理化鉴别

6.1 多糖含量测定—对照品标准曲线的制备

铁皮石斛多糖是铁皮石斛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王世林等人从铁皮石斛中分离纯化得到3种多糖,确定它们为一类O-乙酰葡萄甘露聚糖[4]。据相关研究表明,铁皮石斛多糖具有抗肿瘤、降血糖等药理作用[5]。因此,实验参考2010版《药典》中的方法,对铁皮石斛5种变异体进行多糖含量的初步测定。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105℃干燥至恒重的无水葡萄糖(分析纯)对照品90mg,精密称定,加水1000ml溶解,定量制成每1ml中含90μg的溶液。

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0.2ml、0.4 ml、0.6 ml、0.8 ml、1.0 ml,分别置10ml具塞试管中,加水至1.0ml,加5%苯酚溶液1ml,摇匀,再精密加硫酸5ml,摇匀,置沸水浴中加热20分钟,取出,放入冰浴中冷却5分钟,以相应的试剂为空白,参照2010版药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488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6]。

表1 葡萄糖标准曲线相关测量数据

 

对照品溶液体积(ml) 吸光度(A) 浓度(μg/ml)

0 0 0

0.2 0.223 2.571

0.4 0.429 5.142

0.6 0.665 7.714

0.8 0.85 10.286

1.0 0.985 12.857

注: 表,计算回归方程为 y = 0.0785x + 0.0188 回归系数R2 = 0.9964

图12 对照品溶液葡萄糖标准曲线图

 

6.2 多糖含量测定—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Ⅰ—Ⅴ号样品粉末各约1.5g,精密称定,加水200ml,加热回流提取2小时,提取液转移至250ml量瓶中,用适量水分次洗涤容器,洗液转移至同一量瓶中,放冷,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吸取续滤液1ml,置15ml离心管中,精密加入无水乙醇5ml,摇匀,冷藏1小时,取出,离心(4000转/分钟)20分钟,弃去上清液,必要时滤过,沉淀加80%乙醇洗涤2次,每次8ml,离心,弃去上清液,沉淀加热水溶解并转移至100ml量瓶中(实际转移量为62.5ml),放冷,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 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1ml,置10ml具塞试管中,照标准曲线制备项下的方法,自“精密加 5%苯酚溶液1ml”起,依法测定吸光度。重复上述步骤5次,求出供试品吸光度平均值,根据葡萄糖标准曲线,求出供试品溶液中无水葡萄糖的量。

表2 变异体Ⅰ号供试品溶液吸光度测定值 表3 变异体Ⅱ号供试品溶液吸光度测定值

 

测量次数 吸光度(A) 平均值

1 0.255

2 0.256

3 0.253 0.255

4 0.254

5 0.257

测量次数 吸光度(A) 平均值

1 0.287

2 0.279

3 0.291 0.284

4 0.282

5 0.281

表4 变异体Ⅲ号供试品溶液吸光度测定值 表5变异体Ⅳ号供试品溶液吸光度测定值

测量次数 吸光度(A) 平均值

1 0.359

2 0.342

3 0.351 0.351

4 0.340

5 0.353

测量次数 吸光度(A) 平均值

1 0.558

2 0.572

3 0.559 0.564

4 0.549

5 0.582

表6 变异体Ⅴ号供试品溶液吸光度测定值 表7 5种铁皮石斛变异体多糖含量

测量次数 吸光度(A) 平均值

1 0.578

2 0.575

3 0.573 0.576

4 0.579

5 0.575

样品号数 多糖含量(%)

Ⅰ 24.63

Ⅱ 21.68

Ⅲ 50.71

Ⅳ 30.90

Ⅴ 51.61

 

经初步计算,铁皮石斛人工栽培变体Ⅰ—Ⅴ号供试品,含铁皮石斛多糖以无水葡萄糖(C6H12O6)计,分别为24.63%、21.68%、50.71%、30.90%、51.61%。

7. 小结与讨论

2010版药典对铁皮石斛的显微鉴别描述为“表皮细胞1列,扁平,外壁及侧壁稍增厚、微木化,外被黄色角质层, 有的外层可见无色的薄壁细胞组成的叶鞘层。基本薄壁组织细胞多角形,大小相似,其间散在多数维管束,略排成4~5圈,维管束外韧型,外围排列有厚壁的纤维束,有的外侧小型薄壁细胞中含有硅质块。含草酸钙针晶束的黏液细胞多见于近表皮处[7]。”

1、通过对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Ⅰ号的植物形态、药材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别特征的研究,表明:①植株倒伏,长35—120厘米,不分枝。②黄色马鞍形腁胝体出现在唇瓣中部,与《中国植物志》所描述的黄色腁胝体位于唇瓣基部有区别。③《中国植物志》中所载铁皮石斛药帽为白色,与本品药帽粉红色有差异。④本品性状上与正品铁皮石斛无太大差异,但纤维含量较大,久嚼稍有黏滞感,口感不佳,与正品铁皮石斛相比较,品质较次。⑤初步从显微鉴别来看,此变异体与2010版药典所载铁皮石斛无较大的差异。⑥就多糖含量而言,Ⅰ号变异体质量低于药典所载之正品铁皮石斛。

2、Ⅱ号变异体植株矮小、纤维多、淀粉粒少、多糖浓度含量低,此栽培变异品种就目前实验结论而言没有研究价值。

3、通过对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Ⅲ号的植物形态、药材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别特征的研究,表明:①植株相对矮小,长10—45厘米,不分枝。②根部细小质硬而脆。③《中国植物志》中所载铁皮石斛药帽为白色,与本品药帽紫红色有差异。④本品性状上与正品铁皮石斛无太大差异,纤维含量较小,嚼之黏滞感强,味微甜,品质相近于正品铁皮石斛。⑤从显微鉴别来看,此变异体与2010版药典所载铁皮石斛无较大的差异。⑥多糖含量经初步测定,以无水葡萄糖(C6H12O6)计,为50.71%,符合2010版药典规定的不得少于25%的标准。

4、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种变异体IV号从植物形态上看,最为接近《中国植物志》中铁皮石斛的描述,多糖含量亦符合2010版药典规定的不得少于25%的标准。

5、Ⅴ号变异体,从显微鉴别来看,淀粉粒分布较其他变异体密集,多糖含量﹙以无水葡萄糖计﹚达51.61%,为实验所选用五种变异体中最高的。

6、以上均属于初步实验数据,有待进一步验证;上述变异体与标准铁皮石斛的亲缘关系,变异体化学成分、药理学、药效学等方面的详细分析有待深入进行。

 

参考文献

[1]吉占和.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9):117

[2]张奇 ,段承俐.铁皮石斛的鉴定研究[J]. 生物技术通报, 2008,6

[3]周秀佳,顺庆生 中药资源学[M]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274

[4]刘春兰. 少数民族地区药用植物多糖的化学与药理[M] 2008;266

[5]张治国,俞巧仙,叶智根 . 名贵中药-铁皮石斛[M].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2006:48

[6]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2010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社,

2010:267

[7]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2010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社,

2010:266

 

实习学生: 何鹏飞 李进涛 杨辉 赵志刚 李强

指导老师:冯德强 (云南中医学院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