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石斛知识

石斛知识

应对铁皮石斛的病虫害的全面讲解

2020-03-11 08:38:35 0
石斛黑腐病可以浸染植株的根、茎、叶、花、果等各个部位。叶片发病开始时出现多个半透明病斑,不久即发展成暗褐色、水渍状,继而扩

石斛黑腐病可以浸染植株的根、茎、叶、花、果等各个部位。叶片发病开始时出现多个半透明病斑,不久即发展成暗褐色、水渍状,继而扩大成暗绿色而软腐。有时整个叶片变软下垂,轻轻用手一挤,即有多量的水分渗出。茎部(即假鳞茎)发病先是出现小型暗色水渍状病斑,继而呈明显的紫黑色软腐病斑,幼嫩植株基部发病初呈水渍状淡褐色病斑,继而病斑环绕茎基部并呈褐色萎缩软腐,病苗从病斑处折断猝倒。病株根部发病则呈黑根症状:在潮湿的天气,病株及株旁表土有白色丝毛状菌丝。

引起石斛黑腐病的病原菌为真菌中的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 Trow),属于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腐霉科。该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旺盛,呈白色棉絮状。菌丝发达,有分枝,无分膈。孢子囊在菌丝顶端形成,球形,直径13.5~22.5岬l,游动孢子不常产生。卵孢子球形,壁较厚,直径15.5~18 gm。该菌寄主范围较广,据报道能侵害148种植物。

石斛黑腐病菌能以菌丝体的形式在病残组织中营腐生生活,也常以卵孢子在病残组织中越冬,待病残组织分解后即落人土中,待温、湿度条件适合时萌发,侵入植物组织。该菌的生长温度为10~37℃,最适温度为28℃左右。水分充足、湿度大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和萌发,长江流域初夏的“梅雨”季节是该病的发病高峰。一方面病部中的菌丝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而浸染植株的健康部位及邻近植株,并迅速繁殖,多次再浸染,引致病害蔓延。在此期间,病部每天最快可以扩展5~7mm。另一方面,这期间新株抽生较快,分株所造成的伤口也是黑腐病菌侵入比较集中之处,从而造成根部变黑腐烂,整株死亡。而在气候高温干燥时,则病害停止发展,待到台风暴雨或早秋阴雨时再度发病。

石斛黑腐病的防治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1 根据病菌潜伏于病残组织及病土中的特点,要及时摘除病叶及病残组织并立即带出园区进行烧毁,栽培于田问的要实行3年以上轮作,盆栽的要彻底更换新土或进行基质的消毒灭菌。
2 注意排水,降低田间荫蔽度,保持通风,以降低田问温度;针对病菌特别容易从根部伤口侵入的特点,分株时可将分下的新株先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500倍药液中浸泡30min以上,然后再栽种。
3 当温湿度适合发病,且田问出现少量病斑时,即行喷药保护,对于有病斑的病株更要注意喷全、喷透。常用的农药有75%百菌清600倍液、65%代森锌500倍液,25%瑞毒霉600倍液。一般连喷2~3次,间隔期5~7 d,若遇连续雨天,病情发展较决,65%代森锌和25%瑞毒霉按2:1的比例混合,用水稀释800~1000倍喷雾,5 d喷1次,抢在雨停间隙连续施药。每株石斛视大小不同,约喷药液5~10 ml。

随着大面积的人工栽培,石斛黑斑病在移植苗上普遍发生,已是石斛栽培中的一个重要病害。石斛黑斑病在义乌地区开始发生于4月下旬或5月初,主要为害移植苗的叶片,引起黑褐色病斑。老叶基本不被浸染,但可浸染2~3年植株上抽出的新叶。9d移植的苗上就能见到针尖大小的病斑,15d后病斑直径达(2.8±0.52)mm,病株率30%~50%。当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发展时,病斑周围叶片变黄,随后叶片脱落,个别植株叶片全部脱落。

1 病原菌的形态
在培养条件下,5个分离系的培养形态基本相同。菌落灰黑色,具有黑白相间的轮纹,绝大部分菌丝匍匐生长,气生菌丝少,在灰黑色轮纹上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单生,大小为41~80μm,偶见分枝。分生孢子成链,菌落边缘以单链为主,链长5~13个孢子,偶尔也产生1~2个链,链长2~5个孢子。从菌落边缘向内,分生孢子链分枝增多,多数2~5个分枝;链的长度增加,链长4~13个孢子。链与链之间相互交叉重叠,纵横交错。
分生孢子倒棒形至长卵圆形,黑褐色,大小为23~40(32.0±4.59)μm*11~12.5(12.0±1.26)μm,横隔4~7个,纵隔1~4个;喙五色透明,柱形,大小为2.9~5.0(4.7±2.18)μm*0~5.3(3.7±1.03)μm。典型的分生孢于中部有1—2个较宽的、颜色较深的隔膜,隔膜处缢缩。

2 致病性试验和病叶组织检查结果
光照培养条件下,反面接种的叶片上5d后有许多针尖大小水浸状的病斑,正面无任何症状;7d后反面接种的叶片上已有直径为l—2mm黄褐色病斑,一些病斑接合成大病斑,也存在针尖大小水浸状的病斑,正面叶片可见典型的黄褐色病斑。正面接种和对照7d后无任何症状。黑暗条件下,5d后正反面接种和对照接种无任何症状;7d后反面接种的叶片上有几个小的黄褐色病斑,也有一些针尖大小水浸状的病斑,其正面也有肉眼可见变色的小病斑,相比较,正面接种和对照叶片上正反面都无任何症状。由病斑再分离出病原菌,其形态与接种菌相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是从叶片背面侵入的,而光照可能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
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在光照条件下接种寄主正、反面叶片上都有大量的孢子萌发,萌发孢子产生3—4倍孢子长度的芽管,部分芽管产生分枝,纵横交织在寄主组织表面。接种反面叶片上,有小的和大的变褐斑。小变褐部位的形成明显是以气孔为中心,有单个菌丝被夹在紧闭的气孔中。另外一些大的变褐部位中心,寄主组织破裂,形成圆形和卵圆形的凹陷,凹陷周围组织中分布着大量的菌丝体。正面接种叶片上,分生孢子产生的芽管只是紧贴在寄主表面上,但不能侵入寄主组织。在黑暗条件下,接种叶片上的分生孢子产生的浸染结构与在光照条件下相类似。反面叶片上,也有小的和大的变褐斑。小变褐部位形成也以气孔为中心或以寄主组织上小的裂缝为中心,然而,寄主气孔紧闭,没有观察到芽管直接进入气孔的证据-大的变褐部位中心也有寄主组织破裂、凹陷存在。正面接种叶片上,浸染结构行为与光照条件下相类似。病叶组织检查结果显示,病原菌侵人主要是通过气孔,也可通过伤口侵入寄主。

3 分类地位
根据菌培养性状、分生孢子成链特征和分生孢子形态等,尤其足典型的分生孢子特征,与Simmons等(1999)描述链格孢属中的Altemariatenuissima(Fr.)Wiltsh.种比较,可确定分离的交链孢真菌为细极链格孢,学名为A.tenuissima。

4 田间病叶组织检查结果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苯胺蓝染色后,芽管和菌丝呈淡蓝色或蓝色,分生孢子仍然是黑褐色。病原菌的分生孢子以单个或成短链着陆在组织表面,然后在寄主表面萌发,产生芽管。芽管可以产生在孢子侧面,也可在孢子的顶端,侧面产生的芽管沿垂直孢子的方向生长,顶端产生的芽管沿孢子轴方向生长。如果分生孢子产生的芽管,很快遇到气孔,能直接通过气孔侵入寄主组织,芽管在寄主表面很短或无;如果产生的芽管不能遇到气孔,芽管紧贴在组织表面继续生长,直到遇到寄主组织的气孔后,才能侵入。所以,芽管长度在寄主表面变化很大,可以很短,也可以是孢子长度的几倍。芽管侵入寄主后,分泌毒素和酶,杀死和降解寄主组织,同时产生许多菌丝,在气孔周围的组织中扩展。随着菌丝进一步扩展,在寄主组织内产生大量的菌丝体,引起寄主组织解体。组织内菌丝产生分枝,直径大小变化很大。

18种药剂对铁皮石斛黑斑病菌体外抑制作用测试结果表明,除克菌特外,所有药剂对其孢子萌发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代森锰锌、易保、代森锌和炭疽福美可完全抑制孢子萌发,霉克特、扑海英、使百克、新太生、甲基托布津和世高对孢子萌发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与对照比较,克菌特促进孢子萌发率高于对照23.34%,克菌特和庄园乐都能促进芽管生长。18种药剂对石斛黑斑病菌菌丝体的抑制作用测定结果显示,所有药剂对菌丝生长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使百克和世高对菌丝体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都达91.28%,其次是施佳乐、福星和扑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