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石斛新闻

石斛新闻

贵州赤水市金钗石斛保护发展记

2020-11-14 09:00:01 0
前不久,中药现代化领域首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落户贵州省,科技部将贵州的“半夏、何首乌、金钗石斛等8种药材规范化种植和

前不久,中药现代化领域首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落户贵州省,科技部将贵州的“半夏、何首乌、金钗石斛等8种药材规范化种植和野生保护抚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列入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其中的金钗石斛,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又称“千年润、千年草”,为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九大仙草之一,被国际药用植物界称为“药界大熊猫”。其茎呈微扁形,中部宽,两头窄;表面金黄色或绿黄色,具有光泽,形如古代人们用来绾住头发的半月形黄金发簪,故名“金钗”,在民间又称吊兰花。  

赤水金钗石斛是赤水境内的道地药材,其主要药用成分是石斛碱,赤水金钗石斛的石斛碱含量优于其他产区,对心脑血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眼科等疾病有明显治疗作用,唐宋以来都是贡品。金钗石斛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极具观赏价值,属名贵兰花品种之一。  

在数十年前,金钗石斛野生资源十分丰富,常年收购量在200~300吨之间,产品远销上海、北京、广东等地。由于石斛生长在岩缝中和寄生树上,繁殖能力低,发蔸慢。过去的成药采集是连蔸拔起,拔一蔸就少一蔸。自上世纪60年代后,随着市场需求量增加,无节制、无计划的采集使野生石斛资源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到了90年代中期,赤水市野生石斛产量不到两吨。金钗石斛被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二级保护植物。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赤水市开展人工栽种石斛试点,传统栽培面积不到20公顷。赤水市为了能使这一珍稀药材得以发展和壮大,1997年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把金钗石斛列为赤水后续支柱产业;199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复在赤水市建立“国家级石斛生产基地”,规划发展原生态石斛栽种面积2000公顷,这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金钗石斛基地;2006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赤水金钗石斛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赤水金钗石斛成为贵州省第一个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中药材产品,也是国内唯一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石斛品种。  

近几年来,赤水市不断加大石斛的产业化建设力度,一是为石斛产业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规划,全市在“十一五”期间规划发展石斛面积2000公顷,实现原料销售收入1.8亿元以上,远景规划发展石斛面积6500公顷;二是建立了发展石斛生产的激励机制,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资金投入。石斛产业技术含量高,前期投入大,一个150平方米的种苗标准繁育棚需投入6万元,而农民发展1公顷石斛需投入7.5万元。赤水农村信用社通过“金斛信贷”工程,累计发放石斛产业小额信款500万元,向龙头企业信天石斛发放贷款900万元;三是通过引进信天公司开发石斛产业,解决了规模化种苗的技术瓶颈,并拓宽石斛产品的市场销售渠道,目前该公司已具备年提供2200万株组培苗的规模。  

为使金钗石斛的人工种植达到速生、优质、高产的效果,赤水市质监局与相关部门合作发布了《赤水金钗石斛标准》与《赤水金钗石斛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使赤水金钗石斛在原生态环境中,从选种、栽植、管理、采收、加工等各个生产环节实施标准化管理。  

目前,赤水市石斛种植面积已达到1100公顷,每公顷产值在9万元/年左右,石斛的采收期在10年以上,经济效益非常显著。同时,由于赤水在石斛栽培上的突破,对探索石斛在其他地区试验推广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一是利用滴灌技术,利用遮阳网和栽植遮荫树,对探索治理贵州石漠化极具借鉴作用;二是通过营养基配置,采用大棚技术,可以打破石斛对苛刻自然条件的要求;三是采用龙头企业带动,按照“公司+科技+标准+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有利于产业体系的建设,充分提高产业效益,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而在赤水民间,石斛用法正在多样化,制成酒剂或茶剂。石斛酒可祛风止痛,在《千金方衍义》和《外治秘要》中均有记载,而石斛茶更是深入民心,老少皆宜,不仅能以之代茶,开胃健脾,而且还有清咽润嗓之功。煎汤、熬膏可治疗劳损虚弱,四肢羸疲,心中虚烦,食饮无味,肢节多痛,夜多盗汗,小便发赤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药膳进入农村百姓之家,用石斛与老鸭合煮,创造了“石斛鸭”菜肴,颇受人们的青睐。  

如今,走在赤水街头,“石斛酒”、“石斛茶”、“石斛鸭”等招牌随处可见,这种开着美丽小花的石斛,俨然已成为赤水市的又一张名片。